水消毒殺菌使用高效又環保的臭氧消毒機
- 發布時間:2020-05-13
- 發布者: admin
- 來源: 本站
- 閱讀量:743
由于井水取自地下,水源可能受到地下污染物、地表污物、降雨等的影響很容易滋生各類細菌病毒或紅蟲、水藻等微生物,使飲用水的水質無法達到國家標準,所以井水必須進行消毒處理。
二氧化氯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糧農組織(FAO)列為A1級高效安全的水質消毒劑。它可以快速殺滅水中的各種細菌、病毒、分解有毒及異味物質且無毒害、無殘留、不致癌、不致畸。我國衛生部《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確定二氧化氯作為飲水消毒劑使用。可以說二氧化氯消毒劑時水井水質消毒的*佳消毒劑。
普通消毒法:
消毒前,應先測量井中的水深和直徑,算出井水水量。根據水量計算消毒劑用量。一般應按照水質潔凈狀況采取0.5-1.5mg/l的二氧化氯加入量。
取計算好的二氧化氯消毒劑適量,加少量水活化后倒入水井內。*如能用用水桶或竹桿在井內攪拌一下為好。*如有條件做檢測則半小時后水中二氧化氯余量應在0.1-0.5mg/l為佳。如二氧化氯不足或過井水消毒一般每天1-2次,早晨及午后進行為好。
定義:由于普通消毒法需每日消毒,工作量較大,因客觀條件的變化往往使消毒難以堅持。因此各地用戶創造了持續消毒法,可延長消毒時間,減少工作量,且使用也方便。
使用方法:選用竹筒、塑料袋、陶瓷罐,*好是塑料材質的汽水瓶、聚酯材質的可樂瓶等容器,將一周或者更長時間使用的二氧化氯消毒劑裝入容器中,灌水,用繩子拴住容器,并使容器浸于水面下40-50cm左右,借取井水時振蕩,使容器中的氯液不斷滲出與水接觸,使井水中經常保持過量的有效氯進行消毒,達到連續消毒的效果。
藥劑使用量:此種持續消毒的二氧化氯藥劑的加入量應按照井水穩定時的體積乘以1-2mg/l的二氧化氯使用濃度,繼而折算出每日、每周或更長時間的藥劑需要量,然后一次加入,持續使用一周左右取出容器檢查和調換藥物,有條件的應經常測量水中的二氧化氯余量并調節藥劑加入量。在出現特殊情況時,可采用過量氯化消毒法。
此法是按正常二氧化氯投加量的20倍左右(即10-30mg/L)進行井水消毒。
特殊情況指:*當地發生腸道傳染病并懷疑與水有關;*井水大腸菌群及化學性狀發生顯著變化;*新井開始使用前;*舊井修理后;*井被洪水淹沒或落入異物有污染可能時;*水井中大量紅蟲或藻類滋生時。
具體方法:先將井水淘干,清除井壁和井底的污物,按10-30mg/L 放入二氧化氯消毒劑,過10-12小時后將水打光,待井內重新有水后,再消毒使用,必要時井水經細.
按照國家 《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的定義:將來自集中式供水的管道另行加壓、貯存,再送至水站或用戶的供水設施。
一般理解為:將來自集中式供水的管道水另行加壓、貯存,再送至用戶的供水方式——由于城市管網壓力所限,對高層建筑無法直接供水,通常需進行再次加壓,即所謂的“二次供水”。二次供水已成為目前城市高層住宅的主要供水模式。
二次供水包括客運船舶、火車客車等交通運輸工具上的供水 (有獨自制水設施者除外)。
二次供水系統一般由地下蓄水池、加壓泵、高位水箱組成。目前我國城市的二次供水的蓄水箱分兩種:一是老式儲水池,一是高層建筑的密封罐式儲水池。
由于蓄水池、高位水箱中的水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原自來水中余氯已耗盡,容易滋生菌類或藻類,使飲用水無法達到國家標準,所以國內各地市紛紛出臺地方性法規要求二次供水業主單位每隔半年左右對水箱、水罐等蓄水裝置進行一次清潔和消毒工作,而飲水水質也要根據情況不同進行再次的消毒處理——二氧化氯因其無毒害、無殘留、不致癌、綠色環保的優勢被各地列為二次供水水箱和水質消毒的首選推薦藥劑。
二次供水高位水箱及地下蓄水池消毒操作規范:
綜合國內各地市公布的“二次供水水箱清洗技術規范”,“二次供水水箱清洗服務單位技術評估條件”及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二次供水設施衛生規范》和《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等規定,執行二次供水水箱清洗消毒作業的企業作業時應該符合以下一些具體的規范要求:
清洗水箱所使用的各種設備工具必須專用,要有高壓沖洗設備、安全用電設備、噴灑設備等。各種設備和工具必須保持清潔、維護完好、能有效使用。
徹底清除水箱污垢并用清水沖洗干凈,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劑進行消毒滅菌,保證清洗過后水質達到GB5749--2006標準要求。
清洗水箱所使用的藥劑包括除垢劑和消毒劑兩種,藥劑必須索取有效檢驗合格證明、現用現配、有效除垢、有效消毒。
清洗人員必須穿戴清潔的工作服和雨鞋進入水箱內,嚴禁赤腳和穿自己的衣服進入水箱內。
用噴槍或毛刷向水箱內壁全面噴灑除垢液,浸泡2-3小時后用鋼刷刷洗,徹底去除污垢。
清洗水箱結束后,還得通過檢測。國內一般城市的規定為:水箱放滿新水24小時后,清洗公司到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領取水質采樣專用瓶,在業主方監督下從二次供水水龍頭采樣取水,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水質檢驗。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水質檢驗合格后,填寫“水箱清洗合格驗收書”。
根據二次供水系統的特點,消毒劑投加點可選擇在地下蓄水池或高位水箱兩種方式。投加在地下蓄水池,消毒劑與水能充分混合,同時保證高位水箱的水質;直接投加在高位水箱時投藥量較少,但地下蓄水池長期不消毒也會滋生菌類和藻類,需定期消毒清洗。
綜合考慮到消毒設備在樓頂操作不便等原因,將投加點選在地下蓄水池較好.人們常常有一種溫泉水“自動”消毒理論:"溫泉是一種流動的活水,泉水里的硫磺成分有消毒殺菌的作用"……這是錯誤的。**,溫泉除了硫磺泉外,還有很多種如碳酸鹽泉、食鹽泉、碳酸氫鈉泉、單純泉等等,都不具備消毒功能;第二,溫泉在自然流放的過程中會有微生物包括原生動物、藻類、真菌以及細菌的存在,溫泉池也可能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致病性微生物和有機物的污染。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建議的浴池微生物監測項目包括糞便性大腸桿菌群、大腸桿菌以及綠膿桿菌。若糞便性大腸桿菌群與大腸桿菌的含量低于1cfu/100ml,代表水質良好。 溫泉的致病性微生物來源除了糞便之外,也有可能來自于人體的唾液、傷口和黏膜組織。例如感冒、生病或受傷的泡湯客,他的傷口或黏膜組織就有可能釋出病原直接污染溫泉池水,若有人直接接觸這些存在致病性微生物的溫泉就有可能造成感染。另外有部分的細菌或原生動物能在溫泉水體中滋生,也會由接觸者的呼吸道或真皮組織進入人體,引起疾病。例如溫泉溫暖、潮濕、富營養源的環境就很適合軍團菌、綠膿桿菌以及阿米巴原蟲的滋生。這類微生物常常侵犯原來即有其它疾病或免疫系統較差的人。 一般來說,當水溫在31-36℃之間,水中又含有豐富有機物時,這類菌可長期存活,城市中的軍團病主要由孽生在空氣加濕器、蓄水系統、空調系統等潮濕環境中的軍團菌引起。
在日本泡湯養生文化的影響下,深怕消毒殺菌劑的使用,會破壞溫泉的獨特性質,所以很多溫泉業者認為在溫泉水源充沛的條件下大量補進新鮮的溫泉水或換水清洗就能避免細菌滋生,卻沒有考慮到原湯、原水、泡湯客與空氣落塵所帶來的細菌污染和增生。而缺乏溫泉水源的業者,則往往會因為泉水不足,采取循環過濾加熱的方式,卻沒有考慮到加溫會引起管道中形成生物膜,造成細菌增生。
般情況下,溫泉水中二氧化氯的濃度達到0.8mg/l,就能維持一天的使用,而臭氧、過氧化氫、紫外線等消毒方式都是瞬間的,不具有維持無菌狀態的功能。因此二氧化氯在溫泉水消毒中比其他消毒劑和普通的氯制劑相比更有優勢,是溫泉消毒的首選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