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為避免生產過程中包裝工具、容器 、周轉箱等二次污染食品,秸稈打包機,可單獨設立一個8~10平方米的消毒間,內置10G的臭氧發生器,將上述可能與食品直接接觸的器具在清洗干凈后進行消毒,消毒時間為2小時以上;或將操作臺、設備、工具等采用75%乙醇涂擦消毒;上下午工作前各消毒一次,每天兩遍。 3、在潮濕地區,需定期對墻壁、天花板、地板、鍋釜、攪拌漿、供料管和用具進行強力清洗和殺菌消毒,因為這些地方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常用的消毒劑有次氯酸鈉、甲醛、新潔爾滅、醋酸洗必泰和乙醇等。 正壓潔凈室是目前保證食品加工環境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本身不具備殺菌功能,且只能通過控制塵埃的方式降低微生物含量。只要開機運行,其“二次污染源”將逐一顯現,如空調表冷器、管道內壁、過濾器等滋生繁衍細菌,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1、白天工人工作的時候采用動態消毒設備:如食品動態殺菌機,近年來這一設備廣泛用于食品企業的內包環節,,其使用方法為:在工人上班時開機、過程中持續殺菌不允許關機,工人下班后同步關機。對人體無任何害處的同時,,時時在線滅殺空氣中的霉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含菌空氣;用于替代臭氧、紫外線及藥物噴灑不能在有人工作情況下持續使用的弊端。據悉,其原理為采用NICOLER發生腔殺菌原理,消毒過程為:通過特殊的脈沖信號使得NICOLER發生腔產生逆電效應,生成大量的殺菌因子,在0.1秒內殺滅帶負電的細菌。由于在對車間消毒時,人可同時在車間內工作,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所以, 再著以擠壓型和破碎型粒狀活性炭為例,該殺菌技術也可稱作為“NICOLER動態滅菌技術”。 5、員工每天生產結束后統一將工作服放到洗衣房進行清洗消毒,*后再將干凈的工作服掛入更衣間,用紫外燈或臭氧進行殺菌;若嫌麻煩,可在上班前往工作服上噴射酒精,以此減少工作服上所攜帶菌落量。 1、潔凈室污染80%源自作業人員,需要制定嚴格的作業規范,若能使作業人員依潔凈室管理辦法確實執行管理,而所有人員也均配合實施,則污染源的產生可說已減少大半。 3、生產過程中接觸成品的操作必須戴上一次性手套,手套要完整、無破損、不透水,當手被污染后必須按上述洗手消毒程序重新洗手消毒。 四、生產配料的二次污染控制 2、晚上工人下班后采用靜態消毒設備,包裝車間采用紫外線、臭氧等殺菌措施對空氣消毒,有效地滅活致病病毒、細菌和原生動物,不產生任何消毒副產物。其目的在于:滅殺工人不工作時環境中所滋生積累的微生物,抑制物體表面細菌生長且臭氧的氣味可有效驅趕鼠蟲,有效降低生物對食品的危害,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使用臭氧還是紫外線對人體均有危害,需要在工人下班走清后開啟,上班前關閉,然后開窗通風后工人方可進車間。 4、 包裝材料(袋、桶、瓶、蓋)的不衛生會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需要清洗后再投入使用。特定的包裝是保持食品質量的措施之一。 1、控制工人自身污染(新陳代謝物)*直接方式為:在生產前換工作鞋、工作服、工作帽、一次性口罩;工作衣、帽應穿戴整齊,頭發不得露在衣帽外面,禁止涂口紅、化妝、噴香水、涂指甲油、佩戴任何飾品、手表等。 2、進入潔凈室員工,必須要具備有達成高潔凈度標準,并要維持*好狀態的觀念。 二、控制車間空氣中的微污染源 4、對潔凈室的空調系統及通風系統內安裝動態殺菌組件,同凈化機組同步殺菌使用,等同于把整個潔凈室變成大型的空氣動態殺菌機,整個空氣都在循環殺菌,即使因各種原因滋生的細菌,很快會被循環風帶走殺滅,漸入良性循環,使得整個潔凈室保持無菌狀態。 2、對受到微生物污染的原材料,一般采用熱殺菌、微波殺菌及過濾除菌、沉降除菌等方法,。熱殺菌方法對滅殺一般的微生物均十分有效。 三、生產器具及環境的細菌繁衍及滋生 時間:2011-10-17 10:19:00來源: 食品商務網 食品安全是個系統工程,某一環節或工序的安全措施跟不上,即可導致100-1=0的前功盡棄事件發生,輕則引起菌落總數超標,商客退貨賠償,;重則保質期內霉變,致使誤食者中毒死亡,企業重罰倒閉。食品包裝工序屬于生產中*后一道工藝,也是*容易忽視的環節。因為此時,玉米秸稈打包機,食品完全裸露在車間內,若操作工人、空氣環境、包裝器材、容器器具等帶有細菌,秸稈打包機,則給食品生產帶來二次污染隱患。 1、食品原料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各種面粉、膠質類、糖類、淀粉類、蛋白質類等。這些原料進廠前,大多未經滅菌處理,并且具備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條件。一般來講,原料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成品的質量,所以,在食品的生產過程中必須建立原材料的檢測程序,制定原料的微生物指標,采用嚴格的殺菌、除菌方法。原料貯存時容易污染,應采用防潮容器,按規定的溫度和使用期限使用。